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把職涯當成「永遠的測試版」,
面對現實,從頭苦學找到自己的優勢。
精進專業技能,訓練與投資自己,都是自己的責任。








第一章     底特律從繁榮到衰敗



有很多企業最後都像底特律一樣,根本原因通常都與--

成功衍生的傲慢、
未能及時發現並因應競爭、
不願善用帶有風險的機會
無法順應趨勢不斷調整有關。



另一條路,矽谷模式

維持敏捷,反覆嘗試。
每個人都應該把「完成」當成禁忌字眼。
永遠的測試版,
其實是一種終身持續自我成長的承諾。



改寫生涯的方程式

◎結合資產、抱負、市場實際狀況,來創造你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根據競爭優勢,視狀況採用ABZ計畫。
◎建立真誠、持久的關係,讓這些關係成為你的強大專業人脈。
◎運用人脈及其豐富資源,機靈應變、適時採取行動,為自己發掘、創造機會。
◎追求專業機會時,精確評估並承擔明智的風險
◎善用人脈情報,幫你尋找更好的機會,做出更好的職業決定。











第二章     建立領域第一的競爭優勢 




對於你積極爭取的機會,
你如何成為「最早、唯一、較快、較好、或比較便宜的」人選?
你能提供甚麼難以取代的價值?

如果樣樣都想做到最好、比人優異,那各方面都會做不好,也無法贏過任何人。



追蹤職涯的兩種資產:
軟性資產:知識、專業人脈、技能、優點、聲譽....等
硬性資產:現金、股票、家當....等 (選擇彈性變大)

單一資產通常沒有太大價值,當結合不同技能、經驗和人脈時,競爭優勢才會顯現。



抱負和價值觀,是你職業生涯競爭優勢非常重要的一環,
因為當你在做自己在乎的事情時,不但會更努力,也能做得更好。
當然,必須要知道的是,他們會隨著時間改變。




你有多努力或對某個抱負多有熱情也不重要,
如果沒人肯在就業市場上付錢買你的服務,

那也只是一條艱辛的漫漫長路,你甚麼也得不到。

無論需求是甚麼,除非你對那件事很有熱情又擅長,否則都不會有競爭優勢。


以上兩段看起來似乎有點矛盾,
但真實情況應該是......

當你在不同考量間拿捏平衡時,
如在就業市場的實際狀況和個人興趣之間,免不了需要權衡折衷。




挑選適合自己的利基市場

改善競爭優勢的最顯著方式,就是強化並多元發展你的資產組合。
讓自己有別於周遭聰明人,在職場上創造類似的專業利基點。











第三章     應變, 訂定ABZ計畫



無論處在哪個人生階段,讓單一夢想主導你的存在都是不智的。
例如:Flickr - 因應市場反應改變服務內容



去可以迅速成長的地方,因為迅速成長才能創造各種機會。
到有自然動能的市場中工作,把握趨勢、趁勢而起。

「我之所以沒有計畫,是因為計畫會把我侷限在現有選項之中。」



計畫ABZ
工作生涯沒有確切的起點、中點或終點,
無論你年紀多大、在哪個階段,隨時都需要調整與規劃。

A計畫 - 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是你目前落實的競爭優勢
B計畫 - 你需要改變目標或方法時所採取的應變對策,它大致上和A計畫差不多。
Z計畫 - 救援方案,也就是你的救生艇計畫。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別光思考或規劃,實際去做才是獲得實務知識的最好方法。
你要試過才知道最好的計畫是甚麼。



無論處於什麼情境,行動都能帶給你啟示,幫你驗證假設是否和現實相符。
光靠計畫是無法做到這點的。
行動能幫你了解自己想去哪裡,並指引你到達該處的路徑。



提前多想兩步
好的第一步能衍生許多可能的第二步。
如果你不確定第一or第二步要採取甚麼行動,就應該挑選價值高的第一步,這項行動應該能創造多種選擇。







打造獨立身分

建立一個獨立於雇主、城市、產業以外的身分。
例如把你LinkedIn個人檔案的標題,設成 個人品牌或資產導向的稱謂

開一個個人部落格,培養公信力。並累積與特定雇主無關的工作成果。
如此一來,你在轉換工作時,就有一個帶著走的專業身分 --- 

你是自己的主人,是人生的創業家。



最好的B計畫,是和你目前做的事情不一樣,但密切相關。
當你在思考B計畫的選項時,最好選擇能夠一腳站穩在原領域,另一腳跨足新領域的選項,
朝鄰近的利基點採取應變行動。
每週、每個月,甚至每幾個月騰出一天,做點屬於B計畫的事情。











第四章     人脈 - 找到盟友,善用三度連結



全球頂尖專業人士培養人脈來幫他們縱橫世界,
無論你的想法或策略有多了不起,如果你是單打獨鬥,永遠會輸給團隊。



人是重要資源、機會、資訊的來源。
改變自己的最快方法,就是和那些已經達到你目標的人相處。



從對方的觀點看世界
思考如何幫助對方
常問:這對「我們」有甚麼好處?





第一度連結

專業盟友:

經常徵詢意見的人
彼此會主動積極地分享機會
實體距離上的接近,是關係強度的一大指標。
信賴關係裡的成員,不僅願意彼此合作,也願意彼此犧牲。



弱連結與點頭之交:

相處時間不多、互動也不多
不太熟的朋友反而可能會介紹你很棒的工作,
因為強連結通常在知識、活動和朋友圈方面是重複的。
弱連結有可能接觸到新資訊或新的工作機會。

人脈的多元與廣度,可以增加你應變的彈性。





第二度與第三度連結

你目前不認識,但可以經由朋友的介紹而接觸到的人。
找出兩人最相關的共同利益。



幫助別人,從了解對方開始
光有善意是不夠的,想要提供有用的協助,
需要了解對方的價值和優先考量,這樣提供的幫助才能貼近需要。

決定送禮物時,想想你的獨特經驗和技巧。你擁有甚麼是對方沒有的?



一個人的地位,端看環境及周遭的人而定。
人並不相等,我們不是活在平權社會。



即使你並非暗示你比較強大,但無意間的權力舉動,依舊是在暗示權力。
你就是在暗示對方應該要樂於接受你的意見,對方不見得真的會感謝你。

如果你想和地位交高的人打好關係,就要知道應該多配合、遷就對方。











第五章     機會 - 機遇是創造出來的



你需要專心尋找與善用難能可貴的職業經驗,亦即可增加你的競爭優勢,
並加速發展你的A計畫或B計畫的機會。



我們的職業生涯部是由一連串重要性相同的工作組成
裡面一定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專案、關係、具體經驗,
還有運氣,因此促成職業生涯的迅速成長。
(別只有一成不變的工作內容,挑戰新任務吧!)




千載難逢的機會並沒有美麗的包裝,也沒有清楚的標籤,
絕佳的工作機會鮮少登錄在求職版上。(尋找強者所在之處)



當某項職業行動讓你覺得是一大考驗時,那會帶你往新的方向發展,
通常也包含影響深遠的正面效益。



我們可以培養行為與思維的習慣,增加碰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
(提升專業機會的質與量)





永保好奇心

時常問「為什麼?」
培養機會、找出機會、創造機會,是需要持續挹注心力的。
持續努力鍛鍊創造專業機會:
越是努力,越能增強對機會的直覺判斷,瞭解機會如何進入你的職業生涯。



努力爭取機緣巧合(?)

中彩券靠的是運氣,機緣則需要注意潛在的機會並積極把握
每個機緣和契機,幾乎都會牽涉到某人做了某事。

「動起來」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做你覺得對你有益的事,
發揮你的競爭優勢、善用那三塊拼圖的事情。(資產、抱負/價值觀、市場實際狀況)





要找機會,先找人

如果你在找機會,你其實是在找人。
如果你在評估機會,你其實是在評估人。
公司不會給你工作,是人給你工作。





Paypal幫的啟示

每個成員都非常優秀 (衡量團體前,先衡量個體)
有共同的興趣和價值觀 (共通點促進彼此信任,進而分享資訊&機會)
地域的密集度 (集中在一個區域和產業,資訊和點子較容易在感興趣的人之間來回傳遞)
分享與合作的風氣盛行 (保持聯繫,互相合作)



為自己創造機會

把握時機,勇於嘗試。
「再看看其他選擇」通常比致力投入行動計劃的風險還大,
因為許多失敗是猶豫不決造成的。











第六章     風險 - 承擔明智的風險



風險並非敵人,是突破機會的先決條件。
好的機會一定有人競爭,如果你能理性地承擔風險,會發現別人錯過的機會。
別人覺得該迴避的地方,你反而可以試試看。



職業生涯中的風險,是指因某個行動或決定而衍生的負面後果,以及那後果發生的可能性。
毫無作為特別危險,很多人以為減少所有的風險就能獲得職業穩定,但諷刺的是,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那反而是最危險的作法。



情況可能沒那麼糟

大腦容易產生的錯覺:高估威脅、低估機會、低估資源。
因為處罰比獎勵更容易引起注意,我們需要克服這種負面偏誤。



自問:
1. 面對可能的機會時,萬一最糟的情境出現了,我還能撐下去嗎!? (需要札實可靠的Z計畫)
2. 如果發現自己錯了,能輕易反悔先前的決定嗎? (改採B or Z Plan?, 要有後悔方案)





不確定 != 風險

不該在毫無資訊下盲目地轉換職業,也不該等到獲得全部資訊後才行動,
否則你會永遠等下去。




如果某件值得做的事情,五年後的風險比現在高,那你現在就更應該積極投入。



追求別人誤認為風險的機會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挑風險比同儕想的低,但報酬仍高的機會。
◎薪水少但學習機會多的工作
◎比正職「不穩定」的兼差或約聘工作 (培養技巧&人脈關係)
◎雇用經驗不多但學習迅速又比較便宜的人才 (求職就換另一個角度來看)
◎眾所皆知皆有風險的機會





不經常沉著地冒險,就等著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慘遭淘汰。
預先對大風險有所準備,就像打流感疫苗一樣。
職業生涯的經常波動,讓你更能安然面對意外,
培養出「從容接受衝擊的能力」。


機會和風險,本來就是一體兩面。


你永遠無法精確預知轉折點或威脅職業生涯的事件何時發生。
不主動追尋風險,風險就會找上你。











第七章     情報 - 從人脈中找到GPS



Bill Gates said:

「讓你與眾不同的最佳方法,就是運用資訊做出卓越的事情。

你蒐集、管理、運用資訊的方式,決定了你的輸贏。」




死記一堆資訊幫不了你,
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讀取資訊才是致勝之道。


在事業中,情報就是衛星定位裝置。
你請益他人而獲得的東西就是人脈情報。
大家提供的私人觀點和印象永遠不會出現在華爾街日報那樣的公開媒體。


人脈會根據情況,提供個人化的建議。
人脈可以幫你篩選其他來源的資訊。


需要知道---
如何讀取社交人脈圈內流動的資訊,產生概念,從而受惠的能力。



對整個人脈圈發問

1. 對特定人士提出特定的問題
2. 一次詢問多人、撒大網 (民調問答)
3. 鎖定特定對象 (特定議題可以徵詢的對象)



把你認識的人分成三類
1. 領域專家
2. 很瞭解你的人
3. 絕頂聰明的人





問很多問題也是培養人脈素養的秘訣。

交談,而不是審問。 (交流資訊)
調整觀點 (廣問題 & 狹問題)
陳述與引導 (用多種方式陳述同一個問題、列舉類型讓對方知道你想要的是哪種答案)
追問與旁敲側擊





偶然的情報

隨時準備一些通用的問題 (過去幾個月你聽過最有趣的事情是甚麼?)
把有趣的資訊傳播給你的人脈圈
會增加你獲得偶然情報的機會。 (貼文、轉寄職缺、分享小禮物)





把資訊綜合成可行動的情報

審查、徵信調查、取得某人的深入資料,
是創業家雇用新人才時都會做的事情,
每位專業人士在職業生涯中也做過多次這種事情。
(你也應該這樣對你未來的老闆,企業進行調查)




為了要讓你看到更完整的全貌,做決定之前

1. 蒐集分散各處的訊息
2. 分析收到的每則資訊
3. 綜合多重的資料來源,以了解不同的資訊如何拼湊在一起。

優異的綜合功夫,是讓整體價值優於個別資訊總和價值的關鍵。





行動計畫

調整你的LinkedIn動態消息,讓它顯示最實用的資訊

◎列出不同主題你可以分類的對象,遇到甚麼問題時你會找誰?

列出正在思考的議題,把相關問題先想好,和人交談時提出發問

傳播有趣資訊給你的人脈圈可以增加其他人傳寶貴資訊給你的機會。

◎安排約會:久沒見面的老友、你欣賞職業發展的人、位階高幾層的同業。

讓自己成為別人遇到特定議題時會想要諮詢的人,別人來找你要情報時,
  你也同時從對方的身上取得情報。





最後
仔細想像你要選擇在哪生活或工作,然後致力改善你生活的社群。
你可以做呼應你價值觀和抱負的事情,最好能運用你獨特的軟性和硬性資產。

投資自己、投資人脈圈、投資社會,
當你好好投資這三樣東西時,最有機會發揮你最大的專業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