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我的職業是股東







廣播專訪林茂昌先生



第一講 請給我一支飆股
先找到一家好公司,然後等它變冷門。


成長股有以下幾種特質:

●優秀的經營團隊
●研究發展領先同業
●產品擁有專利權
●受法規保障
●良好的勞資關係
●勞動成本低

這些特質顯展現在財務數字上就是......
●堅實的資產負債表
●高淨值報酬率
●高營業利益率
●超出同業的盈餘成長率

成長股退流行時,本益比通常比較高。

企業的生命就和人一樣,有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最好的買進點:當一家好公司「退流行」時
當公司的營收和獲利無法再創新高,
或是低於前波低谷,都是成熟跡象,應該分批賣出了。


成長股的問題在於:成長股本身,往往就是股市泡沫和崩盤的「亂源」。


就算親手抓到鮭魚,也不一定吃得到精華。
要得到大智慧,別假手他人。










第二講 請把我變成巴菲特
買進價值股,別忘了自己是股東。


買進後看看股利股息有沒有進來,這樣就好了XD


價值股,市價低於「價值」的股票。
通常都是退流行的冷門股。

你要怎麼評估出真正的價值?
這些股票通常有低股價淨值比與低本益比。

也許你買下這些被低估的股票,等待價格上漲,可以獲得不錯的報酬。
但也可能你無法常期回到價值,甚至最後才發現它是大爛股。


巴菲特說分散投資就像是路上撿菸屁股來抽一口,
他的策略是集中火力瞄準少數幾家好公司,耐心等待好時機好價格大舉買進。

這裡的問題是,有多少人像巴爺爺一樣的眼界與能力,
能夠判斷出好公司?
誰又能保證不出錯? 
我想到的方式是,持續擴大自己的能力圈。


可以參考的原則是
「長期」與「競爭優勢」= 具有長期壟斷能力的公司。












第三講 抓到大漲潮用最簡單的技術分析看趨勢


作者不愧多年投資經驗,各種方式如數家珍。

我必須承認自己完全不懂所謂的「技術分析」到底是什麼。
完全看不懂到底在講什麼線。


這裡提到重點,
過去不代表未來,技術分析就是在看後照鏡開車!
但利用海龜投資法則,也未必不能賺到報酬。(還是很難理解)

破除誤解,正確使用技術分析。
●別以為技術分析可以預測未來股價
●技術分析也不可能精準掌握買賣點
●技術分析是股市提款機
●技術分析可以排除個人心理因素

我認為這些都是心性與邏輯上的修練,
只要反問一個問題就好:
如果這些方式都有效,
為什麼還是需要停損? 還是有輸家?

人人個性不同,適合的方法也不同。











第四講 跟股市高手們過招第五講 股災,是大展身手的好機會


這2章提及的隨機慢步、均數回歸、效率前緣....等理論,

對我等才識淺薄的後輩來說實在過於艱澀難懂。

我們未必需要瞭解那些數學或術語,
就算有獲利的模式讓大家群起效尤模仿,之後很快也會無效。
還是要靠自己找出屬於自己的模式。

股市會漲過頭,也會跌過頭。
有個比喻很貼切:
把沙子往上堆並不會造成崩落,但終會達到臨界狀態後而崩塌(股災),
等到崩塌後,系統回復到穩定狀態。
但再繼續堆,過一段時間後又會再次發生崩落,如此周而復始。










結語在沉悶中獲利


作者偏好價值投資的方式,

專買一些冷門績優股,這有什麼特徵呢?
1. 有時候冷門到成交量是個位數
2. 穩定的獲利能力
3. 堅實的財務結構
4. 良好的董監陣容
5. 股價短期波動不大,要長時間才看得出明顯變化

(2~4點該怎麼判斷找出呢?)

陌生的公司名稱
冷僻的行業
古怪的老闆(?)
這裡是股市的真空地帶,
人跡罕至的地方可以從容不破的精挑細選。

經理人是否長期持股,間接瞭解對自家公司的忠誠與信心。(去哪看?)

尋找競爭不是那麼激烈,有著一些利基市場,
只是市場規模不大且成長有限罷了,
雖然不容易成為熱門產業,但是這就使得價值投資成為可能。
長期持有,單靠企業的獲利就能有不錯的報酬。

你不會因為颱風說要來就把樹苗移到溫室裡,
因為移來移去的樹苗不但長不大,反而容易傷根,
你只是需要耐心,讓小樹們慢慢長成一座森林。


選擇投資理論,不用迷信主流或大牌,
瞭解自己個性,挑個順應自己個性的方式或理論去實踐,
不要去人擠人(沒錯!!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自己去慢慢試作、檢討、思考,
漸漸地就會走出自己的私房景點。

結語是此書精華,
認同作者的心態,不盲從不急躁,
自己也能夠慢慢栽出一顆顆大樹,
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