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5日 星期日

有效溝通四步驟


原文:如何提升生活裡的溝通質量?

為何每次想溝通,最後都會變吵架?心理學家揭「有效溝通」4絕招


在相處溝通中情意互通的感覺,最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感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需要+請求: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溝通誠實地表達自己,前三個要素就會得到體現。


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可能對她處於青春期的兒子說:
「費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二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
接著,她立即提出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具體的請求:「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

這一要素明確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這樣,這位母親就清楚地說出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1. 不給予評論,只試圖說出「觀察」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
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打分析,是難以做到的。


要求自己不要先去評論他人,我知道這很困難。
可一旦帶有貶低意味,就容易讓人產生反抗不服之心。

盡量做到不要批評與帶入情緒,只是陳述事實/具體行為。
這樣比較容易聚焦在具體事物上,降低發生衝突的可能。











2. 說出我的「感受」如何?

回想一下,你上一次透過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幾時呢?

把自己的感受溫和的說出來:「我感到憤怒」——
這能夠激發對方的同理心/共情,讓對方代入你的角度去看問題,為你著想。


這背後的原理是這樣的:儘管我叫你
「不要想像紅色大象」
「記得不要想像紅色大象」
「一定不能想像紅色大象」,但你還是會想像出紅色大象。


同理,當你試著把感受說出來:「我感到沮喪」、「我感到憤怒」,
這其實就是在提醒(或可說是強制)對方感受到你的心情。


而當對方能體會到你的心情時,當對方擁有和你同樣的心情時,對方就更可能和你從同一個角度出發思考,溝通也就已經完成了一大半。










3. 直接說出自己真正的「需求」

衝突之所以會出現在溝通,往往是因為(至少)其中一方的需求並未得到滿足。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

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因為沒人想被攻擊,但「轉換」成需求,聽到的人的感受肯定不同。

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了沙發上,而沒有掛在衣櫃裡,我們可能就會說他們是懶蟲。
(但更好的方式是單純的說出需求:「我注重整潔,請把外套掛進衣櫃裡」)


常見的錯誤:
1. 我們常常會用批評來表達不滿,而不是直接說出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2. 犯詞不達意的錯誤—明明自己的需求很簡單,但就是要繞許多個圈子來表達,最後對方還是不知道你到底要什麼。

3. 我們往往會以為是對方的行為讓我們感到憤怒,但其實是因為我們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再多的委婉和評論,都只是在增加溝通中的噪音。










4. 提出明確的「請求」

範例:太太請先生少花點時間在工作上,但先生後來卻去打高爾夫。
但太太真正想要的是先生多花點時間陪伴家人。

提出請求看似容易,但其實是需要花心思去琢磨的。
皆因我們使用的字眼有時候是很模糊籠統的。

上面的例子,妻子的確提出了請求,而丈夫也遵從了妻子的請求——但那卻不是妻子真正想要的。

我們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我們的意思含糊不清,別人就難以了解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總結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步驟:

1. 不給予評論,只試圖說出「觀察」
2. 說出我的「感受」如何?
3. 直接說出自己真正的「需求」
4. 提出明確的「請求」


世上沒有多少人喜歡衝突、爭吵,但為什麼還是會看見各類衝突爭吵頻繁發生?
皆因人們不懂得清晰表達自己的願望,而且時常會以暴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願望。

當你去除了溝通裡的暴力元素,去除溝通裡不必要的指東罵西,然後簡潔單純的把心意表達出來,
你會發現,溝通裡就只剩下了高質量的、令人愉悅的感受。

有研究顯示,同理心的強弱與溝通能力的相關係數極高(0.98)—
個體的同理心越高,其溝通能力就越高。

但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會不經意的陷入競爭心理,因而屏蔽了同理心。
因此同理心常常需要被激發、提醒,而這正是非暴力溝通所擅長的。